“应急保障是高效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在自然灾害应急保障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受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灾害多发及自然灾害复杂性、多变性、地域性等特点的影响,我国的应急保障能力面临诸多新挑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安能集团董事长周国平说。
作为一家以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工程建设为主责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安能集团曾完成金沙江堰塞湖排险、鄱阳湖决口封堵、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抢险、辽宁绕阳河溃口封堵、泸定抗震救灾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
今年全国两会,聚焦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周国平提交了关于加强国家工程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以及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保障等提案。
推进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物资跨区域协同保障
“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各类预警监测系统不断涌现,但各专业领域预警信息较为离散,灾害处置中,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动性还不够强。”周国平认为,目前灾情信息共享融合还需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基层监测终端建设相对薄弱,存在数量不足、性能不高、缺少维护等问题,造成预警覆盖率低。”
他建议,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建立完善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自然灾害风险大数据信息监测预警机制,依托现代通信手段及时向特定人群发送有效预警信息,提升“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能力。
“我们应加强空、天、地、海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在极端条件下,灾区的现场应急通信保障水平。探索构建重特大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周国平建议。
在自然灾害应急储备方面,周国平认为,目前应急物资储备仍然依赖政府,市场储备、企业储备、社会机构储备及家庭储备欠缺,品类数量上生活救生物资多、关键专业装备少。
“比如,抗洪抢险专用的两栖挖掘机、打桩船、砂石料、钢筋笼、钢管桩等装备物资的储备,还跟不上救援现场的需求。”周国平认为,从目前来看,战略性、前瞻性储备还需要加强,同时还要重视地域资源的布局均衡、供给需求匹配等问题。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力量、资源需求量大、种类多,涉及跨部门、跨区域协调。”周国平说,目前的资源投送效率还不够高,灾区现场物资转运、配送、分发和使用的调度管控能力有待加强。
周国平建议,从宏观上加强统筹规划,区分中央、地方应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处置需求,分级分类制定装备物资储备清单。优化完善应急抢险物资储备网点,支持中央企业落实商业储备责任,利用工程救援基地仓储设施建设大型装备储备库,建立国储与商储、实物储与产能储相结合储备模式。
“协调民航、铁路、公路、航运等部门和单位,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物资跨区域协同保障机制,确保重特大灾害发生之后,救援应急资源能够快速投送。”周国平建议,建设政企联通的应急物资调度指挥平台,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减少物资转运环节,提高救灾物资运输、配送、分发和使用的调度管控水平。
增强中央企业救援行动的合成效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如何立足央企身份、发挥专业救援作用,周国平表示,中国安能集团将加紧推动中央企业应急救援综合平台建设,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央企业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拳头力量。
“以企业体制常态化承担应急救援任务,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谈到中国安能集团的发展,周国平介绍,改革初期,人员思想波动较大,稳定思想、稳住队伍任务很重,加上重返市场竞争困难重重,如何激励一线骨干不怕牺牲、敢冲敢打是中国安能集团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安能集团注重锤炼“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过硬作风,将应急救援嵌入工程建设,保持核心救援能力和顽强战斗精神。转隶以来,打了一系列抢险救援大仗、硬仗。
“如何对标世界一流谋划企业的发展,我们认识到,不能简单提口号、扩体量,重要的是始终把中国安能集团的改革发展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审视,找准定位、立足专长,发挥独特作用。”周国平说。
4年来,企业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就是要围绕“一基两翼”战略构想和“四个建成”战略定位(“一基”即以“建设非现役专业队伍”为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两翼”即聚焦工程建设和应急救援,“四个建成”即建设成为工程救援的骨干力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央企业应急救援综合平台、应急产业的领军企业),把中国安能集团打造成为在应急救援和工程建设两个主战场具有独特地位作用的现代企业和专业队伍。
当前,该集团企业治理初具形态,生产经营平稳起步,使命担当持续彰显,党的建设不断加强,转企改革阶段性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我们将以推进中央企业应急救援综合平台建设为契机,引领推动实现各类中央企业救援力量的有效协同、相互支撑,增强中央企业救援行动的合成效益,发挥出中央企业在应急救援中的独特作用。”周国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