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安全文化提升应急素养 ——代表委员谈如何提升全社会安全意识和能力水平

2023-03-13 10:12: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公众安全素质、培育安全文化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增强事故预防实效、减轻灾害风险等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提升全民应急素养,是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坚持社会共治、加强公益宣传,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人人讲安全、个个会预防、随时能应急。

提升应急素养    上好安全“必修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同时,安全生产正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交织叠加,提升全民应急素养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题中之义。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暴露出有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党政‘一把手’应急处突实战经验不足,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淡薄、自救互救能力较弱等问题,反映出强化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紧迫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主任(院长)马宝成表示,应急处突能力是领导干部应对风险挑战、有效化解危机的基础性、核心性能力。当前在应急管理领域,还存在干部群众安全意识薄弱和应急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应急素养,对于补齐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针对公众的风险防控和应急教育还存在不足,尚未建立起广泛覆盖的长效机制。增强民众的风险教育和安全意识,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伍爱群表示,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普遍采用了全周期应急管理模式,注重事前风险预防工作,强化日常的应急演练和培训宣传。

2019年,浙江宁波锐奇日用品有限公司一名员工在操作时不慎导致原料起火。因为不会使用灭火器,该员工居然用“吹气”“纸板扇风”等方式灭火。一系列错误行导致火势迅速蔓延,最终造成19人死亡。2022年1月23日,广东清远一奶茶店后厨油锅起火,员工因缺乏基本灭火常识,用水泼油锅造成油火飞溅蔓延,导致多人死亡。

“做好生产生活中安全知识宣教工作,能有效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提升全民应急素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长宁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李运飞表示,通过广泛而充分的安全知识普及和应急技能传授,教育、引领、服务群众,可以营造“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社会氛围。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面对事故灾害,群众能主动预防、科学自救、保全生命,这是强化应急管理安全宣教工作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勋花表示,每个人都是突发事件的预防者和处置者,也是生产生活安全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强基层群众的安全教育,是提升社会安全意识和能力水平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涌现,也相应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伍爱群表示,从新能源、人工智能,到密室逃脱、玻璃栈道等“网红”产业,未知、复杂的风险容易给公众带来恐慌。缺乏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群众面对突发情况盲目应对,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多管齐下   强化安全意识

培育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应急素养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相关单位部门各尽所能、各司其职。近年来,多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担当,将应急知识宣传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工作。

“做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要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建议,各地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引领协调作用,宣传、教育、文旅等部门要加强联动,联合地铁等社会企业,加强防灾避险等科普知识宣传,与主流媒体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畅通重大灾害预警及科普信息“绿色通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防灾减灾救灾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提高全民应急素养重点在基层,因此要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完善个体、家庭、社区等各个主体间的系统性联动,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

“如何实现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是企业安全教育面临的难点和重点。”全国人大代表,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冲压厂三车间党支部书记、模具钳工首席技师刘辉表示,很多企业安全宣教培训模式刻板、走过场。建议组织员工自己拍摄情景剧、安全警示短视频,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安全宣传教育通俗易懂,紧贴工作实际,让员工更容易理解,进而增强安全责任意识。

“做好农村安全宣传教育要因地制宜。”陶勋花介绍,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根据川西特有的“家族院落式”民居形式,创立“院落长带动制”的农村基层安全宣传模式,根据院落涉水、散居、老旧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宣传,在院落长家或喝茶聚集地设置安全知识图书角、公共消防角等,让安全知识真正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将应急管理的触角向下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捷表示,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依托网格进行综合管理,培养一批居民身边的防灾减灾救灾“明白人”,进一步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将应急知识送进千万家。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宜宾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午睡,两名老师迅速组织30余名小朋友撤离,整个过程用时30秒。

类似这样的“教科书式”自救的案例近年来屡见报端。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需要学校教育持续发力,也需要家长和消防等专业力量携手。”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表示,应急安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要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提高安全教育密度,同时将安全教育与专家培训相融合,让消防员等走进课堂,定期组织防火、防踩踏、地震逃生、防汛等方面的应急疏散演练。

“家庭应急教育一定要注重互动体验,注重培养实操能力。”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建议,要改变单纯依靠张贴海报、口头讲解等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增强互动、沉浸式体验,加强应急演练。

创新形式   把握“流量密码”

微电影、H5、直播、云课堂……近年来,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森林防火期、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日、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形式多样、贴近群众、亮点纷呈。新时代,针对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代表委员纷纷提出建议。

“网络传播的方式往往更通俗易懂、接地气。”区捷建议,将本地区民族、语言、文化特色融入新媒体平台,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去年森林防火期,彩调之乡——桂林永福县,将防火知识编排成了朗朗上口的彩调,在当地媒体的推动下,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近两年消防宣传日,北京消防携手德云社,邀约网友参与互动直播,和开心麻花合作拍摄微电影《灭真火真灭火》,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有网友留言表示,作为粉丝,不仅可以看到喜欢的明星,还可以学习消防知识,真是不错。

“做好新时代安全宣教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把握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围绕如何扩大宣传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李运飞认为,可以通过邀请社会各界名人担任宣传大使、紧贴网络热点开展科普,充分利用微博、抖音等高流量互动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然而,网络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在带来高流量的同时,也为网络谣言、伪科普的泛滥提供土壤。

2019年10月13日11时许,江苏省无锡一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后,网络上有人冒充消防培训专家声称煤气罐着火要“先灭火,再关阀”,该视频很快刷屏网络。尽管“江苏消防”“中国消防”“中国应急管理”等行业官方微信微博紧急辟谣,但仍有相关伪科普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面对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本清源。”方兰说。媒体是谣言传播的一道屏障,特别是官媒、央媒要紧跟热点,快速反应,为公众提供权威报道。如果主流渠道缺乏权威科普内容,自媒体的小道消息就会大行其道。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指出,消除网络谣言,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基于网络建立线上专家库。突发事故灾害时,组织专家密集发声,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努力提高科学、正确信息的覆盖度。事后还要将谣言作为反面科普案例纳入后续科普教育内容。此外,当下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平台众多且分散,面对突发事件,很多群众找不到行业官方媒体的发声平台,影响传播力。对此,张兴赢建议,要建立强化面向部门行业的融媒体矩阵,以气象部门为例,通过预警传播管理平台,自动对接各类新媒体平台,提升信息的覆盖率和时效性。


电话咨询
产品体系
解决方案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