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是应急部门的主责主业,要围绕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目标,把功夫下在平常、工作抓在日常,随时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全面提高救援处置和保障能力。”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救”的地位、强化了“救”的目标,为应急管理系统有力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行动指南。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救”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外部环境动荡和国内“三重压力” 带来的影响持续加深,疫情因素加大了企业安全的不确定性,在极端气候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仍将呈多发态势,复杂因素的存量风险日益突出、重点行业领域的增量风险更加多元、极端情况的变量风险难测难控,风险交织叠加、相互作用,极易产生耦合反应和放大效应,这对“救”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
要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区域应急力量。要扎实推进队伍整合改革,加快人员整合、业务融合,提高实战能力,融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格局。特别要紧盯特种灾害,补齐救援短板,积极推动特种灾害救援队伍达标评级,开展全过程、全要素实战演练,既擦亮灭火救援的招牌,又锻造特种救援的尖刀。针对机动救援队伍布局尚需优化、航空救援能力亟待提升的实际,建好用好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加快组建航空救援队伍,支持各地航空力量和航站建设,力争形成“半小时航空救援圈”。
要支持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建设。防风险、化危机,离不开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的支持。要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应急救援体系,就必须将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引导、强化保障。要进一步健全评价制度和奖励机制,开展应急力量能力分级分类测评,推动队伍朝着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强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训共练,形成协同救援合力。
要立足实战强化装备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狭小空间的支撑破拆,到滚滚洪流中的“救援航母”,一批批新特装备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发挥出独特而关键的作用。随着灾害事故越来越多元,救援过程越来越精细,要在加强先进适用装备配备的同时,加大装备研发力度,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面向实战需求,优化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装备研发。有针对性加强特种装备配备,解决狭小空间支撑、大范围生命搜救等难题。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装置、科研基地建设。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装备强劲赋能,不断提升装备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加大投入,将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到基层,应用到一线,狠抓人装结合训练,让更多先进装备发挥出保护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双重保障作用。
要全力开展抢险救援救灾。把功夫下在平常、工作抓在日常,从值班值守的加强做起,朝训练演练加压铆劲,用平时的紧迫换取急时的从容。一旦灾害事故发生,必须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科学施救、精准施策,为一丝希望付出百倍努力。灾害发生后,灾情统计报送与核查评估是抗灾抢险的基础,是确保救灾有序、救助有力的关键。要提高灾情统计报送与核查评估效能,用好各级应急资源管理和应急救援救助平台,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强化救灾物资快速投送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要健全新闻报道和发布工作机制,用好各类媒体及时准确发布信息,让受灾群众内心感到踏实,让各方力量明确工作重点,汇聚起众志成城、全力救灾的磅礴力量。
应急救援事业犹如参天大树,要想枝繁叶茂,就需不断扎根。从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发力,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